随州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落实情况 发布日期:2024-09-05 09:07 信息来源: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编辑: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审核: 城管执法委 字号:[ ]

    近年来,随州市城管执法委认真贯彻落实住建部、省住建厅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为目标,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不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情况

随州市中心城区总面积945万平方米,下辖1个行政区,5个街道办事处,51个社区,500个小区,人口约40万人。今年以来,我市加大垃圾分类力度,加快了撤桶并点工作进度,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要求,各类垃圾实现规范管理,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根据住建部2024年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通报,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得分62.2分,位列小城市中第27名,第二档次。

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

(一)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城乡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随州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20-2035)》,出台了《随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印发了《随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随州市城区垃圾分类实施方案》《随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清单》等制度文件,明确了各地各部门的垃圾分类工作职责,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已经建立。

(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基本建成

末端分类处理设施是实行垃圾分类的前置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不同形式,拓展融资渠道,先后投资近十亿,完善了垃圾分类末端设施建设。一是投资7.5亿元,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即市本级垃圾焚烧发电厂、广水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1100吨,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二是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餐厨垃圾处理厂,日资源化处置餐厨垃圾100吨;三是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运处置网点及城东垃圾预处理站;四是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飞灰填埋场、建筑垃圾消纳厂;五是全面启动城南、城北垃圾预处理站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拣暂存中心及大件垃圾拆除中心建设。

(三)“两网融合”体系逐步健全

市城管执法系统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为平台,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参与生活垃圾回收工作,市市容环卫中心与湖北辰春环境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该公司对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的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分类存储、资源化利用,全市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运营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四)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明显

市城管执法委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在城区建成了6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因地制宜设置了垃圾分类亭,投放了垃圾桶,充分发挥社区、小区物业、志愿者、退休党员作用,开展入户宣传,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建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居民小区“撤桶并点”成效显著

针对各居民小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推进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撤桶并点”新模式,将原分散在居民楼道口、门栋口的分散垃圾桶撤除,集并设置集中投放点位,同时还对新设置的投放点进行亭棚式改造,从而减少投放点和垃圾桶数量,实现垃圾分类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目前,随州市城区500余个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工作全部完成。

(六)宣传发动形式丰富多样

开展特色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依托垃圾分类宣传月活动,举办“践行新时尚,分类志愿行”主题宣传,通过分类进小区(社区)、分类进万家、分类体验官、低碳齐参与、志愿督导、循环之美、分类快闪秀,播放垃圾分类户外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海报、发放《撤桶并点工作指南》宣传册、环保袋、编制中小学垃圾分类绘本,开展垃圾分类主题讲座等活动,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协同力度不够。目前垃圾分类处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仍只是撤桶并点、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等基础、前期工作,究其原因是因该项工作主要为城管部门一家推动,导致一些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仍未提高,在工作开展上无法充分配合。

(二)宣传引导力度不够。由于宣传平台、受众面以及宣传方式都较为单一,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很多宣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导致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仍然不了解,未形成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三)“撤桶并点”仍需加强。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的个别地段仍存在单个垃圾桶,已完成撤桶并点的小区,仍有部分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个别居民随手泼洒垃圾,造成垃圾遍地等现象频发。

(四)分类投放习惯还未养成。自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各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分出量始终不高,少数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积极性、荣誉感、使命感不强,不愿主动开展“家庭源头分类”、参与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等活动,厨余垃圾收集量较低,明显低于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标准。

(五)系统培训还需加力。在过去几年虽然进行过垃圾分类的培训,但是培训不够全面和具体,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不够细化,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据了解,尽管已经开展了多年社区干部的培训,但还有少部社区干部尚未接受培训。

(六)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细致、复杂,需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才能有效实现。我市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再生资源利用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完全建立,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不够规范。市内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管理粗放,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模式单一、房屋简易、手续不全,难以保障周边居民可回收物交售需求。大部分社区可回收物由垃圾分类指导员或者流动性废品回收个人回收处理,呈现散、小、乱局面,大量可以循环利用的废旧物资未能进入回收系统。

(八)志愿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垃圾分类要改变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需要专业化的志愿者长期在基层治理中引导居民,潜移默化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逐渐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新时尚,但大部分社区缺少专业化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凝聚垃圾分类工作合力。垃圾分类是一项大型民生工作,涉及到很多不同类型的部门和单位,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工作任务,督促各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大局意识,工作中相互配合,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多部门联合出台专门政策,明确专门部门负责,明晰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二)持续开展分类宣传引导。既要增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又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多模式、多方式做好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载体,开展知识竞赛、公益广告、志愿者入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进课堂,对中小学生开展垃圾分类亲身体验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逐步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创新宣传模式,借助新媒体等平台,让垃圾分类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三)持续完善分类投放设施。压实工作责任,全面动员部署,无论是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还是“撤桶并点”返潮小区,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撤桶并点工作指南》要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撤桶并点”全覆盖。

(四)推动分类投放日常养成。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惩戒机制,让每一个人都按要求投放生活垃圾,力求居民主动开展“家庭源头分类”、参与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等活动。

(五)激发市场主体分类动能。将不配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物业服务公司纳入全市物业不良信息系统及物业行业“黑榜”,采取物业负责机制、黑名单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移送通报机制等制度,倒逼物业服务公司参与垃圾分类、主动作为。

(六)强化垃圾分类资金保障。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积极探索,在用好省级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采取市、区1:1配套垃圾分类奖补资金,为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七)完善垃圾分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阵地作用,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培训方式精准化、高效化,形成领导讲形势、专家讲理论、部门讲业务、分类达人将实践的培训体系,打造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扎实的垃圾分类队伍。

(八)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实现全品类垃圾收运体系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再生资源回收源头计量统计系统,运用智能管理手段,做到收集、运输、处理有迹可循,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九)规范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整合个体回收人员,建设统一、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

(十)加强志愿宣传队伍建设。集结志愿者、社区物业、学校、公益组织和媒体等社会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专兼职相结合、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志愿宣传队伍,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帮助、指导居民生活垃圾分类。

                              2024年8月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