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管执法委2025年度城市管理执法重点工作 发布日期:2025-02-25 信息来源: 编辑: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审核:城管执法委 字号:[ ]

    2025年是随州城管执法系统“标准建设年”,城管执法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全省住建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城印象”,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强力完善行业标准,奋力刷新城市颜值,聚力增强治理效能,全力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大城管”格局

一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市区一体、重心下移、属地为主”原则,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领域相关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管理体制和职能配置,积极对接曾都区、高新区,做好事权移交衔接和业务指导监督,做好涉改人员安置工作,构建权责明晰、统一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

二是重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积极主动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持续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优化城市管理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城市管理工作,及时部署和解决城市管理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构建高效有序的“大城管”格局。

三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做实“城管进社区”机制,建立健全街道综合执法机构常态化进小区巡查服务和问题受理处置机制,协调解决群众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短视频等宣传媒体,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刊,展示城市管理工作进展,直击社会热点,曝光不文明行为,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网络有资讯、视频能刷到”,全面提高市民文明意识。坚持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抓实“门前四包”,激发群众环境整治“主人翁”意识,促进市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打造政府、社会、市民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二、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扮靓城市颜值

一是完善规划、制定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规划,编制城区户外广告专项规划、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慢行系统规划、步道建设导则、城市绿道建设导则等城市管理专项规划。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制定行政案卷评查细则、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标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城市家具设置管理标准、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标准、停车秩序管理标准、占道经营管理标准、共享单车(电动车)管理标准等系列城市管理行业标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集中整治城市环境脏乱差、开展“小微空间整治行动”,整治城市闲置空地、桥下空间、老旧街区等,打造绿色休闲、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停车出行、文娱消费等生活空间,满足群众等生产生活需求。实施“秩序齐整行动”,持续开展户外广告和招牌整治,推动楼顶镂空广告字和大型立柱广告清零。全生命周期贯彻城市家具建设理念,开展飞线、导视牌、箱杆等城市家具整治,加大违法建设管控力度,加强占道经营管理,集中力量清理整治影响道路交通和市民生活的马路摊点;优化道路交通秩序,规范停车秩序管理,强化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监管,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完善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实现渣土管理规范化。

三是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把扫帚扫全城”保洁作业模式,常态化开展重点区域深度保洁,扩大机械作业覆盖面,不断提升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一批“无垃圾、无污迹、无污水、无积尘”示范区域。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点、站、场”回收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设置“一袋式”自主交投点(智能回收箱),持续推进城市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引导采用“两袋对两桶”简便分类方法,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提升行动,在农村普遍推行“一坑两桶三上门”源头分类减量模式,2025年底,城市居民小区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

四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景观。打造城市客厅。在保留改造有传统气息、有文化内涵、有风土人情的老街老巷基础上,按照艺术化规划设计、标准化施工建设、精细化运行管理、全民化参与治理原则,通过共同缔造方式,运用炎帝、编钟、银杏、兰花等地域元素,在中心城区串联打造体现随州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城市客厅”,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街区,塑造一批“网红地”“打卡地”,擦亮城市文化品牌。实施“增花添彩”行动。实施一湖两岸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随城山森林公园建设、实施神农公园、白云公园改造提升项目,优化城市绿道体系,连通内护城河城市绿道,调整城区主干道绿化苗木配置,打造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主题突出、形态活泼的立体花坛、园林景观和口袋公园。2025年新增城市绿道15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0个以上。修复“城市伤疤”。采取“上垂、下攀、前栽、面植”园林手法,生态修复城市“疤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和个人种花、摆花,不断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理想人居环境迈进。

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环白云湖生态绿道(府河大桥至明珠路)项目、神农公园便民提升项目、随州市滨湖体育公园改造扩建项目、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项目落地实施,谋划争取随州市城区环卫车辆及设备更新项目、随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备更新项目、回龙寺体育公园建设和随州市白云公园改造项目,全力补齐环卫、园林项目短板。

二是持续推进“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加大城区停车泊位、立体停车场建设力度,新增1000个停车泊位;持续提升城区停车联网率,实现应接尽接。坚持市县一体,推动智慧停车市县全覆盖,打造市域停车“一张网”。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应用场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市民知晓率、使用率。加快推进城区道路停车泊位及政府投资公共停车位、中心城区充电基础设施市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项目,为群众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三是加快环卫设施改造升级。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中心城区新建两座生活垃圾预处理站;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建筑垃圾、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化改造城区及县市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齐分类运输车辆。大力推进城市公厕改造提升行动,新建改建城市公厕36个、驿站式公厕4个,制定《城市公厕管理养护标准》,并严格对标管理。实施城市管家扩面,整合城市管理领域资源、资产,推行清扫保洁、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维护等全域一体化作业,降低城市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管理作业标准,提升城市运营水平。

四、强化城市管理督查问效,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执法方式。以实用、管用、好用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运管服平台与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对接,推动城市生命线、垃圾分类、执法、园林、停车等专题应用场景与实际业务紧密融合,提高行业监管能力。依托平台完善城市运行指挥调度、会商研判、评价督办等配套管理机制。升级智慧执法系统,以“非现场执法”为突破点,提升城管执法效能。

二是强化督查问效,推进工作落实。按照《随州市督查问效实施办法》,制定城市管理工作督查问效办法,以市民满意度为“坐标点”,构建渠道整合、民意归集、责任链条的“坐标系”。依托运管服平台,对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城市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强化监督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励各县市区城管部门积极履职尽责,争先创优,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工作品质。

五、统筹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持续打造“四型城管”

一是加强政治建设。强化政治统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巩固提升各类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市治理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统筹全市城管执法系统扎实开展干部能力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两改一提”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积极组织开展“城管大练兵”系列活动,不断强化队伍建设、优化政治生态,全面推进政治型、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城管建设。

二是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要零容忍整治腐败,强化反腐高压态势。要强化政治监督,做事日常监督,扎进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心中有戒不逾矩,肩上有责敢担当。要严以修身立德,严以用权为民。党风正则人心向,正风清则社稷安。要坚定筑牢思想防线,守牢廉洁底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是加强作风建设。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城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综合效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坚持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加强行业监管,对特许经营、项目建设等领域工作落实情况全面监督检查。着力打造清廉机关,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推进干部综合考核,旗帜鲜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让廉洁自律、干净干事在城管系统蔚然成风。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完善执法制度,推进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建立技能培训体系,提升专业化执法能力,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开展跨领域协作,打破“单打独斗”局面。实行柔性执法,推广“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通过劝导、教育代替强制处罚,构建亲民形象,增强社会认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