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意文化赋能“美好城市”

发布日期:2023-01-11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审核:城管执法委 字号:[ ]

    近年来,很多城市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提出了城市发展要注重幸福指数提升的理念,建设“美好城市”已然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但应该看到,人们感知城市的“幸福”“美好”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与“经济指数”也并不完全具有强正关联性,而是关涉着城市个体、家庭对于生活的切实感受,以及人们评价美好、幸福的态度。

   确立“美好城市”理念,实际上正是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价值观,重新缝合城市与人的关系,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城市的经典表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城市”感受一方面来自城市建设的硬件内容,如丰裕的物质生活、完备的社会保障、舒适的居住条件、便捷的交通设施、优美的街道环境、完善的医疗保健、优良的教育条件和稳定的社会治安等,另一方面还来自“软件”设施与人文环境的营造和烘托,包括浓郁的人情味、美观的城市建筑、诗意的生活情调、高度的身份认同、丰富的文化娱乐、温馨的情感陪护以及和谐相容的个体幸福感等。城市与人的价值关系是:人创造文化,文化让城市更美好。因而,“美好城市”除了“物质文化”的保障之外,还应该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去认识探求。

   首先,在空间维度上找回城市人情之美。审美是城市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疑也以多种形式存在。

   格调雅致、整洁亮丽的城市固然能够引起人们美的共鸣,而看似杂乱交错的小巷,市井味十足的街坊,这些为中国人谙熟的城市街巷中所蕴含的人情味,本也是中国城市审美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园林古宅内传出的低吟浅唱,还是小街小巷中回响的评弹小调,它们都能勾起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温暖记忆和依恋。著名学者段义孚曾经把这种中国独有的城市审美体验表述为“恋地情结”,将其喻为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情感联结。无疑,城市中勾连着人情物事的“乡愁”是恋地情结的重要标识,这种“情结”是城市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外在环境全部感官情感的内化。

   具有人情味的城市,也应该是一座充满舒适感、能充分满足市民情感需求的城市。城市人情味的彰显,意味着在城市空间的营造中要能创造出使人留下深刻记忆的空间。在一座人情味充沛的城市中,生活于此的居民可以通过城市空间和物态表征,自然而然产生某种“梦里老家”的意象情境,从而形成一种“家”的想象共同体。因而,以人情为美的城市美学理念,意味着不能孤立地将城市理解为一种功能化存在空间,或是仅供人“看”的景观空间,而必须将其理解为能为市民所感知到日常生活与审美意义兼具的融合空间。

   一座城市应该能勾起人们对于城市的亲切记忆,使人产生心有所归之感。无论是城市区划,还是公共空间的营造,似乎更应该展现人与街景、生活与景观的相融一体。以苏州小巷为例,它或曲或直,若隐若现,小巷深处所带来的空间体验是颇为独特的。比如,巷子中邻里人家飘来的饭菜香味,能勾起人的“嗅觉”,会加深生活的亲切感;而小巷中传来的叫卖声,书场传来的琵琶弦子声,或夜半中叩响的门环声,则更增加了小巷的清幽,以及心理上时间的流动感。所以苏州小巷是跟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它有生活气息和四季转换的韵味;同时,小巷、红雨伞、带着丁香味的少女,几相交织,更成为苏州小巷经典的审美意象了。

   其次,在时间维度上赋予城市诗意之美。秉持以“美在生活”的城市美学理念,还应该充分重视城市“传统”的情感唤醒功能,赋予城市“原地点”的悠悠古韵和诗意之美。古老街巷的“原地点”是空间的,更是时间的,因为它保存着历史、记忆的文化根脉,以及人与这座城市的关联感。大到遗址老街,小到古树地名,其实都有着很强的意象性和可读性,会成为个体连接城市记忆的节点符号,而这种“物我交融”则能升腾起审美的诗意。

   2004年苏州在古城外启动的沧浪新城建设,所有新建的沧浪新景都较好地秉承了“原地点”本来拥有的古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的基因,远浦帆影、沧浪古韵、风篁清听、画桥烟雨、梅埠香雪,这一个个清代徐扬在《姑苏繁华图》中工笔描绘的“原地点”,很好地融入了沧浪新城中。这些熟悉的文化意象也使搬入新城的居民迅速产生了“老苏州”的亲切感,心灵由此找到着落,从而激发起“家在苏州”的美好情感。

   赋予城市诗意之美不应该抛弃一个城市的历史物态符号,而是要使其重获新生,表达同一座城市空间内生活的人们的审美需求,唤醒不同时空人们对于某种美好情感的共鸣。平江路“诗意化”提升就是个成功的案例。平江路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平江路至今保持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在进行平江路保护改造时,当地通过诗意化的街巷氛围营造,留住了古旧民情风貌,游客透过古朴典雅的白墙黛瓦、木栅花窗和藤萝蔓草,可领略当年的富庶繁华,也可感受眼前的古韵今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巷保护工程获得2005年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是苏州古城历史街区保护的典范,其中的“诗意化”策略值得重视并加以推广。

   再次,在生活层面上珍视城市情调之美。在日常用语中,对某种与一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情感体验,谓为“情调”。城市生活的情调,包含着人情、诗意与幸福感等文化要素,又常常体现于城市中的一些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女子在河边掸衣洗菜,老人在河岸上喝茶、聊天、看报,这些情景、细节既构成了城市百姓的风俗画卷,也同样是城市情调的一部分。

   有情调的城市,总是把审美巧思体现在人们生活的“贴心”感受之中,并往往通过特定细节展现出来。祖籍苏州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对苏州情调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为苏州博物馆设计新馆时,他致信吴良镛院士:“苏州古城人文历史悠久,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两千五百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这不仅事关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有现实意义。”贝聿铭还特别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细节”问题,认为苏州人的生活很讲究,对事物都有考究;苏州的石桥、长廊、小巷、厅堂,样样精心安排,各显其美。“为苏州设计这座博物馆,比我在其他国家设计那些建筑要难得多,这是最大的挑战,也可能就是我最后一次挑战。”他承诺“连窗扣门袢都要亲自设计”。如今,苏州博物馆已成为古城苏州的现代建筑经典,它和苏州园林一样精致,黑顶、白墙相搭配,树木、流水倒影相烘托,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可见,“情调”“细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它唤起的是人们对“诗意栖居”的永恒追求。

  (作者:徐国源、邹欣星  摘自《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1日 12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